當前位置: 首頁 » 政策 » 正文

當綠色建筑,三年認證到期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6-12  

  來自于江蘇省住建廳的一組官方數字——目前,江蘇綠色建筑數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4,位居全國之首。

  這個“第一”,江蘇拿的當之無愧,既率先實施,又明確目標,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鹽城等一批典范城市公布的各項數字皆振奮人心、令人滿懷信心。

  然而,綠色建筑真的“綠色”嗎?新華房產記者近日走訪調查后發現,目前,江蘇省內是按照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江蘇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對建筑進行綠色體系評價的。

  不過,設計歸設計,方案能批、圖紙能過、標志能發,但時效期只有一年,即便建成后,獲得了綠色建筑運行評價認可,也只能管三年。

  三年后,開發商還愿意花精力、財力去達到綠色建筑星級標準嗎?三年后,曾經的綠色建筑還綠色嗎?

  “建筑要綠色”

  不是句空話確是個難題

  南京建鄴區應天大街901號,坐落著一個并不高大、但著實特別的建筑,其頂層呈拱形,被4把巨大的“傘”狀結構蓋頂籠罩,這里是江蘇省綠色建筑與生態智慧城區展示中心。

  江蘇省綠色建筑與生態智慧城區展示中心

  在約6000平方米的展廳內,陳列了近幾年來,中國綠色建筑領域研發的技術、材料、理念成果,而這個建筑本身就是按照國家綠色建筑三星標準設計,其中采用了包括可循環利用的組合式鋼結構體系、地送風新風系統等十余項綠色建筑技術,所有的建造材料均可以循環再利用。

  “這可以算是一個示范標桿,也表明了江蘇推進綠色建筑的決心。”江蘇省綠色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項目服務部部長張怡告訴記者。

  既然決心在,“變綠”工作自然有條不紊的推進。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綠色建筑立法、發布實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后,節能建筑和綠色建筑規模分別達到12.6億平方米及6056萬平方米,綠色建筑數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4,位居全國之首。

  以鹽城為例,2014年,該市全年獲得綠色建筑設計標識項目30個,綠色建筑面積236.2萬平方米。同年出臺的《鹽城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全市新增綠色建筑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標識項目超過100項,全市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建筑面積比例超過50%。

  蘇南城市常州,在2014-2017年間,計劃實施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面積68萬平方米,實現節能6000噸標準煤。此外,南京、無錫、蘇州等地也都在按照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江蘇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對建筑進行綠色體系評價。

  據了解,南京從2015年開始,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一星級覆蓋率將達到100%,部分區域已在土地出讓公告中就已經載明相關的綠色建筑達標規定。

  短短的幾年時間,綠色建筑遍地開花,政府制定條例、鼓勵措施,公共建筑立即響應、帶頭執行,開發企業喊出口號,甚至將“綠色”作為其營銷宣傳的標簽。

  然而,在張怡看來,“建筑要綠色”,綠色建筑要普及、要長效,還是個要繼續探討的難題,其難度并非體現于設計階段,而是建筑建成后的營運、管養。

  據介紹,目前綠色建筑的評價標識體系分為兩類,其一為綠色建筑設計評價標識,“現在大多數被認定為綠色建筑的都是擁有了這個標識。”張怡指出,“這一標識通常是在建筑設計規劃階段就可以認定的,通過對設計方案、圖紙的審定,與江蘇制定的標準進行比對即可。”

  第二類則是綠色建筑運行評價標識,“這類標識需要在建筑使用一段時間后,對其運營的狀況、節能的情況進行評估,符合標準的才能認定為綠色建筑。”

  張怡補充道,綠色建筑設計符合標準,并不意味著在使用過程中就一直“綠色”,這需要在使用過程中進行持續的管養,“我們注意到,由于一個建筑在建成后往往會被分割銷售,使用人不同,對建筑本身的損害也不一樣,而公用建筑、住宅樓、商業樓各自使用情況也各有差異,無法用‘一把尺子’來衡量。”

 
 
[ 資訊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