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態文明建設·訪談
近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出臺?!兑庖姟穼ι鷳B文明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生態文明建設事關“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實現,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為了營造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輿論環境,本報從今天起推出“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專欄,解讀《意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愿景、重點任務和制度體系,刊發生態文明建設新聞人物事跡,深度報道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聚焦水、土壤、大氣污染治理的成效和經驗。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對于法治的強化與制度的約束尤為濃墨重彩,這讓清華大學環境工程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印象深刻。“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輸入法律、政策及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中,是當下生態文明建設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今天,錢易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錢易致力于研究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低耗廢水處理新技術,對難降解有機物生物降解特性、處理機理及技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她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污染預防和循環經濟,對國家環境決策獻計獻策并參與環境立法工作。
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納入評價
記者:《意見》用了大量篇幅對“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出專門規定。而此前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通過《意見》之時就指出,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著力破解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以資源環境生態紅線管控等重大制度為突破口,建立系統完整的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你如何看待制度之于生態文明的意義?
錢易:《意見》對于制度建設的重視,也對應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及其中的問題。為何污染問題嚴重、資源耗費巨大、治理效果不明顯等一系列問題難以根治,執法不嚴和制度的引導出現偏差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的法律、政策和對各級政府政績的考核指標體系,都過于重視及突出GDP,而沒有體現生態文明的理念。實際經驗證明,在物質財富急劇積累的過程中,其所帶來的危害也已體現出來,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水資源短缺、氣候變暖等問題敲響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警鐘。
新一屆政府對于生態文明建設非常重視。習近平主席在很多場合多次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他強調,“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
的確,我們應當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诜?、政策與政績考核指標體系的引導性極強,要真正告別唯GDP論,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還需要通過修改法律、政策與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將生態文明理念灌輸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