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論文 » 正文

高職院校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9-01-09  
      “互聯網+”即傳統行業中深度融入互聯網理念,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新形態。其本質是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平臺,使得傳統行業完成升級改造,具有在線化和數據化的特點,因此為傳統行業添加了新的力量,一步步完成創新和優化[1]。伴隨著“互聯網+”理念的興起,教育與其他傳統行業一樣,要充分利用這一新型生產力水平,從而取得適合時代特點的發展。目前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遠程學習,網絡學習等為代表的教學手段,以微課、慕課等為代表的教學模式,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時,利用手機等便攜電子設備逐漸成為學習的主流設備,這些使得教育理念和目標發生了全方面的深刻變革[2]。

      一“互聯網+”高職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意義

      為第一線企事業單位的生產、服務領域提供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在21世紀的今天,只有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才能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使得高職教育行業蓬勃發展,教學質量得到快速提高。“互聯網+”這一新興理念的興起,將新型互聯網技術融入高等職業教育行業中,從而優化配置高職教育資源,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使教學理念得到了創新[3]。因此,通過“互聯網+高職教育”這一新形態,利用信息手段和信息技術促進高職教育行業建設水平,改革高職教育行業各個專業的教學模式,是新時期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植物保護專業是生命科學領域農業科學類的一級學科,也是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優勢專業。研究農業有害生物形態、分類、發生發展動態、預測預報方法,從而對其進行綜合治理的技術。是廣大涉農高等職業學校必開的專業之一。在新時期,高新技術如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廣泛應用到這一專業,使其產生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為農產品交易、植物檢疫以及人們日益關注的食品安全等領域提供了人才和技術。植物保護教學,如果采用傳統教學方法,按照書本上的理論照本宣科,則讓學生感覺到枯燥乏味,絲毫提不起一點興趣,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要結合相關案例進行教學。植物保護專業對于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要求很高,它使得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平臺,運用“互聯網+”的理念去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上要緊跟解決生產實際中出現問題的新理念和思路,并傳授給學生;在教學方法上要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因此,依托“互聯網+”理念,對高職植物保護專業進行教學模式改革,讓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充分地被學生所利用,教學質量才能得到大幅提高。

      二高職院校植物保護專業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點


      當前,高職院校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經過多年發展,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教學模式在形成完善體系、服務新形勢下人們生產生活需要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體現在:人才培養理念不清晰;缺乏科學培養觀,教學理念相對落后;課程內容體系相對滯后,缺乏前瞻性;教學方法陳舊,手段單調,缺乏創新;實驗教學資源和儀器設備與生產實踐脫節等問題[4]。為適合新形勢下,高職植物保護專業對人才質量的需求,必須借助“互聯網+”思維,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建立新型人才培養和教學理念,將“互聯網+”融入教學內容和方法中,從而提高植物保護專業的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為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農業產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三“互聯網+”思維下高職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一)建立植物保護專業虛擬仿真實驗環境

      由于植物保護專業的很多實驗項目受到季節、作物及有害生物種類,實驗技術及成本、危險性有害生物的威脅等因素的限制,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創新人才培養質量[5]。因此,將“互聯網+”理念融入植物保護專業實驗硬件環境中,是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方面??山柚ヂ摼W和信息技術構造植物保護專業虛擬仿真實驗環境,從演示型實驗、基本技能綜合型實驗及設計型實驗三個方面,采用最新的計算機手段,集成“教、學、做”一體化的理念,從而為實驗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對小麥整個生育期進行仿真演示。小麥的生長經歷出苗、分蘗、越冬、返青、拔節、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成熟等各個時期,需要在田間7-8月的時間才能觀察完成。采用虛擬仿真手段構建出的小麥全生育期各個階段的生產發育變化趨勢,在短短的30分鐘就能一一的在屏幕上呈現出來,這樣消除了自然田間觀察時間和空間的制約,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掌握這一重要知識點,使得長時間的實驗短期化。并且仿真演示這種形式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再例如,對小麥條銹病的發生動態及防控對策進行虛擬仿真。在傳統實驗課上,只能通過圖片和文字向同學們進行展示,這種微觀過程非常抽象,學生難以獲得直觀感受,只能死記硬背,對此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就變得非常困難。而虛擬仿真軟件按照時間發展順序全面呈現了小麥條銹病的發生動態:冬季,小麥條銹病以菌絲在病葉里越冬;第二年春天,小麥返青后,菌絲開始復蘇擴展;當平均溫度上升到5℃,就可以產生孢子,在下雨和結露時,小麥條銹病就會迅速蔓延和擴展,從而產生大流行。虛擬仿真軟件讓整個過程非常直觀地出現在學生面前。同時,在軟件中學生還能通過判斷、選擇等交互式的方法逐一參與各個小知識點中,從而極大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該技能的掌握。

      (二)開發“互聯網+”植物保護教學資源與方法

      目前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依托的云教學平臺正在形成,開發云教學平臺下植物保護教學資源,用學生樂見的虛擬、交互學習的手段,并將課堂教學和實驗、實習等實踐教學相互結合,增強學生對植物保護專業的興趣,這樣才能使得學生對植物保護專業知識充分掌握[6]。“微課”是近些逐漸發展起來的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學形式,將植物保護專業一個教學單元內容融入10-15分鐘的視頻中去,形成全面而又簡短的教學活動,這種教學形式能夠將一個完整的知識點簡短、精煉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非常適合新時代學生個性化、片段化的學習特點。此外,植物保護專業教學資源庫是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學資源庫中資源非常豐富,與該課程有關系的所有資源都可以放入其中,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例如可以將目前社會上知名的農藥企業成功的案例,企業創始人的訪談,及相關專家的演講等添加到資源庫中,讓學生感受目前該行業的現狀、以及獲得成功的方法。同時,植物保護專業涉及的新的技術流程和技術方法步驟多,記憶困難,可在資源庫中添加課程教學中的實錄視屏,使得學生在課后可以反復觀看,從而對此教學難點和重點進行繼續學習和鞏固。另外,針對植物保護專業特點和從事職業崗位的職責范圍,并參考植物保護專業職業技能標準,應用互聯網理念,開發出多樣化教學資源,如讓學生扮演工作時的角色,解決在工作中出險的種種難題。以職業為導向的這類教學資源開發,可以讓學生了解畢業后的工作狀態,更早地進入到工作的狀態,從而達到目前所提倡的職業為導向的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7]。通過開發“互聯網+”植物保護教學資源與方法,使得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豐富了對植物保護專業文化的認識,并避免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實現了理論和實踐一體化教學的要求。

      (三)培養師生科學使用“互聯網+”教學資源

      “互聯網+”教學資源構建完成后,科學使用時關鍵。而當前,部分教師專業知識非常豐富,但計算機技術知識比較缺乏,不能很好的應用豐富的“互聯網+”教學資源進行教學,部分學生對計算機技術也缺乏全面完成的認識,因此,對教師和學生,尤其是教師,開展相關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使得每位教師都能夠得心應手的將信息技術和專業知識完美結合起來。此外,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教師和學生實施“互聯網+”教學模式的整個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并對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改,從而不斷完善和發展適合老師和學生的教學模式。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應特別注意,學生是主角,教師的地位和角色只是協助和指導,這樣學生就有足夠的創新空間,更能提高學生特別是學有余力的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性思維,從而充分發掘出潛能,對植物保護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并能培養其科學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四結語

      通過建立虛擬仿真實驗環境、開發“互聯網+”植物保護教學資源與方法、培養師生科學使用“互聯網+”教學資源,構建出一套完善“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植物保護專業教學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加以改進,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學習中體驗靈活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大幅度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楚新,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J].新聞與寫作,2015(5):5-9.

      [2]馮明卿,馮玉東,袁帥.互聯網環境下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6(4):102-102.

      [3]吳代文.移動互聯網技術在高職教學模式改革中的應用研究[J].通訊世界,2015(15):257-258.

      [4]路炳聲,梁晨,羅小勇.我國農業院校植物保護專業實踐教學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農業教育,2010(11):66-68.

      [5]樊東,趙奎軍,張偉.新世紀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度農業教育,2002(3):41-43.

      [6]陳一明.基于云計算的智慧教學環境設計與教學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5):112-120.

      [7]戴立新.我國農業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8(6):212-215.

      [8]薛春生,夏博,玄元虎,劉志恒,肖淑芹.植保專業植物病理研究法課程改革與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8,5(12):74-75.

      作者:亢菊俠 康克功 趙俊俠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分院 
 
 
[ 論文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論文
點擊排行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