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生態規劃 » 正文

生態文明下的可持續發展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1-25  
摘 要: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
      摘 要: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關鍵詞
: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

      一、生態文明的本質及其重要性
      生態文明的本質是文明與自然生態相融合,當前地球自然生態條件下,學習和效法自然生態規律,發展綠色工業,并用于指導人類文明建設,是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道路。十八大會議中指出:新世紀新階段,黨中央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我國為促進生態平衡采取的措施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1、在我國,首先應該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進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也是刻不容緩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總之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三、生態產業的組成
      1、生態產業是伴隨著科技進步而產生的,它包括生態農業與生態工業。生態農業是由美國學者威廉姆·阿爾伯衛奇于1970年提出的,它是指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系統科學的方法,把現代科學技術成果與農業技術相結合,使之具有生態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環的一種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5]它要求按生態學經濟原理、系統工程來建立和發展農業體系,把糧食生產與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種植與農林、牧副、漁業相結合,發展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相結合,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措施相結合,實行綜合治理。
      2、生態工業是依據生態原理,運用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經營和管理,以資源節約、產品對生態環境損害和廢棄物多層次利用為特征的一種現代化的工業發展模式。生態工業區別于傳統工業發展模式的最基礎的特點是重視工業經濟活動的生態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工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利用和保護。任何工業活動都要在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中,改變工業所利用的各種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條件。

      四、推進綠色工業化,建設生態文明
      1.工業化的內涵:
      所謂工業化,一般是指以大機器生產方式確立為基本標志,由落后的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國轉變的過程。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高度發達的工業社會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韓國、新加坡、香港等一系列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短短的20多年里,通過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帶動了經濟的迅猛發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東亞奇跡”。這種經濟發展史上的“神話”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們借助了工業化的巨大力量,正是工業化推動了這些國家和地區乃至整個世界經濟在戰后的蓬勃發展。
      2.推進綠色工業化的措施:
      完善制度建設,加強生態保護。
      (1)經濟手段??梢岳枚愂?、價格、信貸等手段促進經濟活動的綠色化,防止和解決環境問題。如減免綠色產品的稅收,開征污染稅,在超出國家規定的標準之上開征,超標越大,征收越多,實施“累進稅”;發揮價格杠桿的作用,變資源的無償使用為有償使用,在此基礎上,理順資源性商品價格與制成品價格的關系,使資源保持合理開發利用;設立專項基金,在財政上對綠色產業增加投入,增加對綠色產業的信貸規模,給予利率優惠;支持綠色環保企業在證券市場掛牌上市,為其吸收社會投資創造有利條件等。 
      (2)行政手段。如限期關閉或轉產嚴重污染環境的企業;責令企業在限定期間內使污染物的排放符合規定的標準;與企業領導簽訂環境保護責任書等。 
      (3)法律手段。法律、法規作為制度中的正規約束,是可持續發展行之有效的保障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生活。
 
 
[ 論文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論文
點擊排行
 
 
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