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面臨的環境問題
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中國所處的局面是那么的令人矚目。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我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溫室效應的主要禍首二氧化碳,我國就是世界第二大排放國,而目前二氧化硫的排放已是世界第一;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以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我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我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且按近十年的平均采伐和毀壞森林的速度,到2055年將失去全部森林;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圍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我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關于環境問題,1979年在高度經濟增長開始之際,政府同時制定了環境保護法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遺憾的是環境一味惡化,根本看不到整體上有所改善。據調查確認,城市中大氣環境指數達到國家標準的只有40%左右,國土面積的30%以上有酸雨現象。據說造成酸雨的氮氧化物和硫的氧化物等物質借風向流動,給日本及朝鮮半島等上空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另外,還有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驟增(占世界14%)、嚴重的水質污染(七大水系中有70%存在重度污染)、水源不足(400座城市以上為缺水狀態)、沙漠化的擴展、沙塵暴及黃沙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等等諸多問題,可以說中國的環境污染已經陷入危機狀態。
(二)中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1)相關部門對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主要是沒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當前與長遠的關系、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一些地方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只顧當前,不計長遠,考慮局部利益多,考慮全局和整體利益少。
(2)企業技術開發投入嚴重不足,以企業為主體的環境技術開發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遲緩,科研、設計力量薄弱,尚未形成擁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著名品牌、市場占有率高、能夠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優勢環保骨干企業隊伍。
(3)政策體系不夠完善。引導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尚未健全,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管理措施、機制和手段不足。
(4)監管、處理、打擊、宣傳、教育力度不夠。
(三)中國環境問題的八大社會特征
環境問題與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密切相關,因而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社會特征。當代中國環境問題的八大社會特征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隨著社會轉型的加速進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繼續惡化;
(2)環境問題不僅表現為人(社會)與自然的矛盾,而且越來越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
(3)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污染在環境問題中的分量加重。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問題成為我國環境問題的重要內容,普通居民對環境問題也負有越來越大的責任;
(4)城市環境問題受到高度重視,并在局部有所緩解。進入90年代之后,隨著各項政策措施力度的加強,我國城市環境的一些污染指標上升幅度變小,一些指標(尤其是大城市的一些指標)已開始下降;
(5)農村環境問題失控,呈日益蔓延和加重的趨勢,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發展所造成的環境問題,鄉鎮企業發展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城市污染向農村擴散、轉移所造成的環境問題;
(6)環境問題與貧困問題有形成惡性循環的趨勢;
(7)多數人對于環境問題的客觀狀況缺乏清醒的認識,公共環境意識水平低下,缺乏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8)環境問題與其他社會問題交叉、重疊,解決的難度日益加大,經濟發展問題、貧困問題、社會風氣問題、社會規范問題,尤其是中國的人口問題,都加劇了解決環境問題的難度。
環境保護的對策
1.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
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優良的環境正在成為新的競爭優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將環境容量作為經濟建設的重要依據,將環境準入作為經濟調節的重要手段,將環境管理作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措施,將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從根本上減輕經濟社會發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要做到這一點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區域開發和保護政策。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已經明確提出,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把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域。這是優化經濟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舉措,也是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措施。加快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明確各類功能區的范圍,規范國土空問開發秩序,把這項措施落到實處。
(2)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從源頭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形成一個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下決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產能力,嚴禁新上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
(3)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緩解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循環利用,推行清潔生產,努力實現增產減污。
(4)推行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價格、稅收、信貸、貿易、土地和政府采購等政策體系。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廠和垃圾焚燒發電廠實行有利于發展的電價政策,對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實行全額收購政策。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的企業,不得審批用地,并停止信貸,不予辦理工商登記或著依法取締。對通過境內非營利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環保事業的捐贈依法給予稅收優惠。對污染處理設施建沒運營的用地、用電、設備折舊等實行扶持政策,并給予稅收優惠。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排污誰付費”的原則,完善生態補償政策,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注重運用市場機制促進環境保護。發揮價格杠桿作用,建立能夠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價格和收費機制,全面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的收費政策。逐步提高工業企業排污收費標準,建立企業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約束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和專業化公司參與或承擔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提高環境投入的效率和效益。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可實行二氧化硫等排污交易。
(5)進一步增加環境保護投入。污染治理的錢遲早要花,早治理早主動,晚治理就被動。要把環境保護投入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各級財政都要調整支出結構,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支持,保證環保投入增長幅度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國家基本建設投資,要繼續向環境保護傾斜。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項目、環境公共設施建設。實施一批國家環保重點工程。對有償還能力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污染治理項目銀行應給予貸款扶持。要拓寬環保投融資渠道,鼓勵企業增加環保投入,積極引導外資和社會資金參加環保建設,形成多?;沫h保投入格局。
2.嚴肅法制,加強執法能力建設
針對環境保護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強化法制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健全環保法規和標準體系。要抓緊擬訂有關土壤污染、化學物質污染、生態保護、遺傳資源、生物安全、臭氧層保護、核安全、循環經濟、環境損害賠償和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法律法規草案。通過認真評估環境立法和各地執法情況,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做出加大對違法行為處罰的規定,重點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完善現有環境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科學確定環境基準,努力使環境標準與環保目標相銜接。
(2)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堅決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和案件。深入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專項行動,決不允許違法排污的行為長期進行下去,決不允許嚴重危害群眾利益的環境違法者逍遙法外。要嚴格執行各項法規制度,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排污許可制度、總量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強制淘汰制度等。加強部門協調,完善聯合執法機制。規范環境執法行為,實行執法責任追究制,加強對環境執法活動的行政監察。完善對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機制,研究建立環境民事和行政公訴制度。
(3)不斷加強環保監督執法能力建設。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全面反映環境質量狀況和趨勢,監督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各級政府和有關企業都要制訂應急預案,切實提高突發環境事件的處置能力-建設完備環境執法監督體系,做到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力、高效運轉。要研究解決環保執法人員納入公務員序列問題。建設“金環工程”,實現“數字環保”,加快環境與核安全信息系統建設,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加強環保隊伍建設,建設一支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奉獻精神強的環保隊伍。從事環保工作的同志要堅持原則、忠于職守、敢于碰硬,做保護環境的忠誠衛士。
3.動員社會力量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是全民族的共同事業,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廣大人民群眾和各種進步力量關心和參與環境保護之時,即是環保工作取得成效之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深入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環境宣傳教育是實現國家環境保護意志的重要方式。要加大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環境法制的宣傳力度,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以環境補償促進社會公平,以生態平衡推進社會和諧,以環境文化豐富精神文明,努力營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各級干部培訓機構要加強對領導干部、重點企業負責人的環保培訓。加強環保人才培養,強化青少年環境教育,開展全民環??破栈顒?,提高公眾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各級機關要帶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全社會做出表率。各類企業都要自覺遵守環境法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每個公民、每個家庭、每個單位、每個社區都要從自我做起,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自覺參加環?;顒?。
(2)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區、市)有關環境保護指標,發布城市空氣質量、城市噪聲、飲用水水源水質、流域水質、近岸海域水質和生態狀況評價等環境信息,及時發布污染事故信息,為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創造條件。公布環境質量不達標的城市,并實行投資環境風險預警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鼓勵檢舉和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企業要公開環境信息。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強化社會監督。
4.加強科學技術和環保產業的支撐能力
(1)依靠科技創新,加強環境保護。國家已把環境保護列入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要把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結合起來,集中力量組織攻關,力爭在環保關鍵技術、共性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當前要優先開展環保戰略、標準、環境與健康等研究,鼓勵對水體、大氣、土壤、噪聲、固體廢物、農業面源等污染防治,以及生態保護、資源循環利用、飲水安全、核安全等領域的研究和技術開發,組織對污水深度處理、燃煤電廠脫硫脫硝、潔凈煤、汽車尾氣凈化等重點難點技術的攻關,加快高新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積極開展技術示范和成果推廣,切實提高我國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
(2)發展環保產業,促進環境保護。要積極發展環保裝備制造業,加強發展環保服務業,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參與污染治理和環保產業發展。加強政策扶持和市場監管,打破地方和行業保護,促進公平競爭,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環保企業和企業集團。加快環保產業國產化、標準化、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促進環保產業成為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新興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