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60~70年代以來,人們從工業時代的富足夢想中逐漸醒來,開始
意識到環境和能源危機,風景園林設計流露出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這是對自然和文化的一種全新認識。同時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為城市居民打造一個優美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園林城市成為規劃建設的重要目標。1969年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的問世,將生態學思想運用到景觀設計中,產生了“設計尊重自然”,把景觀設計與生態學完美地融合起來,開辟了生態化景觀設計的科學時代[1]。也產生了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生態設計。使得生態主義的設計不再是停留在論文或圖紙上的空談,也不再是少數設計師的實驗,生態主義已經成為風景園林設計師內在和本質的思考。
關鍵詞:風景園林 城市生態學 生態主義 園林植物 園林植物配置
引言
工業革命的爆發,推動了世界經濟迅猛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下日益提高,人們對生活的居住條件也隨之而上。為了表征現代化的來臨,一系列城市現代化運動在世界各大小城市進行得轟轟烈烈。但從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西方學家提出的“寂靜的春天”一說,把人們從工業時代的富足夢想中喚醒[2],“公有資源的悲劇”則揭示了資源枯竭歸根于人類本性的喪失和資本主義經濟的膨脹,而“地球資源極限”的提出,更警示了人類生存環境存在的危機。這一切,都逐漸把人們從對美與形式的陶醉中引向對自然的關注。設計師開始明白運用植物比人工大壩更能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學品更能持久地維持水體干凈,自然風比空調更健康。這些都是人們對自然和文化的一種全新的認識。在此背景之下,“設計尊重自然”的理念受到推崇,產生了更廣泛意義上的景觀生態設計。本文將以個人觀點客觀考量景觀生態學理念在我們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及原理
景觀生態學的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一詞首次出現在1937年德國地理學卡爾特羅(Care Trol1)撰寫的《航空像片判圖和生態學的土地研究》一文中。這個概念是在他利用航空照片進行東非土地利用空間的研究之旅中總結而來的。他在提出這一概念時,主要是因為看到了地理景觀學和生態學中各自的不足以及相互之間的互補關系。因此,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綜合研究考慮,才能解決大尺度地理區域中生物群落之間、生物群落與環境之間各種錯綜復雜的相互關系問題[3]。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并迅速在中歐傳播開來?,F今,其所謂的景觀生態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綜合性學科,并具備了自身的要素和特征。
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原理
景觀生態學理念中包羅的內容豐富多彩,氣象萬千。景觀生態學理論認為:從區域范圍角度看,城市就是一個典型的人工干擾板塊,在較小尺度上,城市作為一個景觀單元,是由基質、廊道、斑塊等結構要素而構成。在其中,各要素之間通過一定的流動產生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上構成特定的分布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態系統所承擔的生產、生活及還原自凈等功能[4]。
生態學理論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主要應用
應用生態學原理,保護并加以利用場地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應用生態學原理進行設計,保護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現有場地往往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已經形成了穩固的動植物生態系統。在景觀改造時,根據生態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護利用,尊重場地原有的自然環境的生態特征,盡可能將原有的有價值的自然生態要素保留下來并加以利用,組織到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去。
利用當地的鄉土資源
鄉土資源是指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地區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它們是最能適應當地大氣候生態環境的植物群體。除此之外使用鄉土物種的管理和維護成本最少,能促使場地環境自生更新、自我養護。所以保護和利用地帶性物種也是時代對風景園林設計師的倫理要求。
尊重場所自然演進過程
現代人的需要可能與歷史上該場所中的人的需要不盡相同。因此,為場所而設計常常不會模仿和拘泥于傳統的形式。但是從生態學理論來看,新的設計形式仍以場所的自然過程為依據,依據場所中的陽光、地形、水、植被等因素。設計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帶有場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結合在設計之中,從而維護場所的健康。作為風景園林設計者應盡量保留原場所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樹、已有地被、名樹、古木、水、地形等,這是對自然的內在價值的認識和尊重,這樣既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資成本,又能避免為了過分追求形式的美感,對原有的生態系統造成無法彌補的破壞。
基于生態學原理,利用并再生場地現有的材料和資源
生態學中,有一遠離叫做循環再生原理,即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并貫穿于現代風景園林設計的始終,生態的風景園林設計要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盡可能將場地上的材料和資源循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新材料的需求,減少對生產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土壤的設計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植物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而在設計中選擇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就顯得很重要。主要是考慮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分析植物的生態學習性,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土質。常規做法是將不適合或者污染的土壤換走,或在上面直接覆蓋好土以利于植被生長,或對已經受到污染的土壤進行全面技術處理。采用生物療法,處理污染土壤,增加土壤的腐殖質,增加微生物的活動,種植能吸收有毒物質的植被,使土壤情況逐步改善。
以生態平衡、生物多樣性為理論的植物配置的設計
植物材料的選擇
提高城市園林植物生態功能,一方面應盡可能地擴大城市綠地面積,提高綠化覆蓋率;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綠化空間,合理利用園林植物的配植結構,提高現有綠地上的綠量[6]。近年來,我國廣大園林工作者根據園林生態學原理,提出了城市生態園林建設中植物材料應選用觀賞價值高、抗逆性強、生態保健功能強、經濟效益高和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地方特色和人文個性的園林植物為材料[7]。對于構建城市生態園林,充分發揮植物的生態效應具有指導作用。因此,在植物材料選擇時,應該因地制宜,發揮不同植物的各自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生長所需要的生態條件,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進行相應的選擇。
選用生態效益高的植物
不同的樹種其生態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因此,為了提高植物造景的生態效益就必須選擇那些與各種污染氣體相對應的抗性樹種和生態效益較高的樹種。遵從生物多樣性原理,模擬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建設城市生態園林要充分利用生態學原理,應考慮到植物的層次性、多樣性以及各樹種間和草木間群落的穩定性等問題,特別是針對樹木間的生化相克和對人體產生過敏或有礙健康的各種問題都應考慮周全。在植物群落配置上,無論是廣場或綠色隔離帶或片林,都不應是純林搭配,要喬、灌、草結合,從生態學理論講,不宜建造過多的人造景物。園林植物配置應遵循生態原則、互惠共存原則、物種多樣性原則、生態效益原則和藝術原則等。不同植物配置在一起除考慮不同功能區的條件外,還應考慮植物相生相克性、陰陽性、觀賞性,病蟲害的交叉性,以及病蟲害防治的難易程度,耐濕耐旱性、整體功能性的發揮等都是配置園林植物應考慮的重要因素[8-9]。一般來說,鄉土樹種生命力和適應性強,能有效地防止病蟲害暴發,常綠與落葉樹種分隔栽植能有效地阻止病蟲害的蔓延,林下植草比單一林地或草地更能有效利用光能及保持水土。耐陰灌木樹種與喜光喬木樹種配植,在增加土地利用率的同時,顯著提高園林綠化的綜合效益[10-11]。
以循環為主的水的設計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從生態因素方面對水的處理一般集中在水質的清潔、地表水循環、雨水收集、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水的動態流動以及水資源的節約利用等方面。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充分利用大型植物自然凈化能力凈化污水,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大型動植物生長,增加綠化面積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有利于良性生態環境的建設[12]。
結語
隨著公眾生態意識的不斷增強和技術手段的不斷改進,生態學的理念將日益深入人心,并不斷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時對生態學理論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深入和對設計手法的探索與拓展也必將更進一步。工程技術的支持、多學科、各專業的合作是未來生態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與此同時,城市化進程是不可逆轉的全球發展趨勢,進程中所產生的城市景觀質量問題,是城市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問題。解決好該問題,自然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改善人們的自然生活、生存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景觀生態學理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景觀生態學理念應用于城市綠地設計中,也是該趨勢的時代發展之必然走向。通過城市空間環境的合理組織,使得景觀生態學能夠融合于其他相關學科,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成功營造一個符合生態良性循環、內部布局合理、景觀和諧的城市生態系統,朝著健康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不斷向前,也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所在。景觀生態學理念也必將成為我們所有風景園林學子所必須遵守的理念,城市生態學的精髓也必將成為城市綠地設計中的重要指導思想貫穿始終。
參考文獻:
[1] 《生態設計新論——對生態設計的反思和再認識》[M]. 周曦,李湛東.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2] 《Silent Spring》[M]. 蕾切爾·卡遜. 譯者:吳國盛. 美國 :Mariner Books出版社 .叢書名:20世紀科普經典特藏出. 1962. [3] 《城市生態學》[M]. 楊小波,吳慶書.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 P215:2 [4] 《景現生態學》[M]. 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3. [5]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 傅伯杰,陳利頂,馬克明等.
[3] 《城市生態學》[M]. 楊小波,吳慶書.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 P215:2 [4] 《景現生態學》[M]. 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3. [5]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 傅伯杰,陳利頂,馬克明等.
[4] 《景現生態學》[M]. 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3
[5] 《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 傅伯杰,陳利頂,馬克明等
[6] 《城市園林植物生態功能及其評價與研究進展》——《環境污染與防治》 王蕾,王志,劉連友等.2006,28(1):51~55
[7] 《城市生態園林樹種功能性探討》——《林業科技開發》 吳際友,程政紅,龍應忠等.2004,3:69~71
[8] 《生態園林城市的建設探討》——《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 陳金印,王強.2006,12(4):70~72
[9] 《論生態園林中的植物造景》——《安徽農業科學》 史丹,李春濤,唐菲,王艷,等.2006,34(24):6501~650
[10] 《植物病蟲害防治對城市生態園林建設的影響》——《安徽農業科學》張英杰,唐前勇.2006,34(20):5244~5245
[11] 《生態學理念在城市森林景觀規劃中的應用探討》——《中南林業調查規劃》 薛金國,陳守耀,辛國奇等.2007,26(2):37~41
[12] 《城市環境綠化中的生態學原則》——《中國農學通報》成小英,梁偉,周青.2007,24(1):164~167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