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這張圖紙上涂涂畫畫,繪出未來的模樣,這是有關城市規劃的夢幻解釋。但是,對于一座城市來說,城市規劃的意義還更為重大,包括這是一項指向未來發展的事情,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科學的論證、多維的理念,來驅動城市這座大船。
上周,在一場有關城市規劃的論壇上,眾多做城市頂層設計的專家們共聚一堂,交流未來的城市規劃,在這個專業的會議上,依然能夠看出一些有意思的方向。當城市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原本求新求快的發展速度慢了下來,開始向深層次轉變,其中一個轉變就是文化方向。首先新中產對于城市的文化有需求,不僅僅是居住,而是要在一座城市中尋找到生活,這就需要文化來托舉。這種需求造就了市場,市場跟著對城市規劃提出了更高要求。
專家說“中國的城市化速度過了50%以后并沒有持續加速,反而是明顯在減速,急風暴雨式的擴張階段對大多數城市而言已經結束,2035年版總規可能就是城市遠景發展的穩定框架。它是保護自然山水、歷史文化和現代優秀文化的最后機會,是構筑生態城市、理想城市、人文城市基本格局的最后機會,是整合碎片的最后機會。”
對于深圳來說,如何平衡城市發展速度與構建人文城市之間矛盾更為凸顯,也更需要以發展的眼光來解決城市規劃的問題。深圳作為一個城中村眾多、高樓大廈同樣也多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是課題也是宿命,能夠在發展城市的同時,把山水保護好、把文化弘揚好,構建出一個吸引新中產的未來之城,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香港的發展也值得深圳借鑒,在論壇上,專家提到了“雙老化”,即人口老齡化和樓宇老齡化對于城市的沖擊,看上去這兩者聯系不大,但實際上兩者有著內在的關系,最終也指向的是城市的老化。深圳在這件事情上,開出的處方是智慧城市,用“毛細血管開刀”的辦法,一點點刷新城市的面貌,最終完成老化城市煥發年輕光彩的過程。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城市規劃,要跑在變化之前,拿出發展的眼光來。
如果按照專家們的城市規劃方向,未來的城市是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的,更加“以人為本”;城市是智能的,不僅能夠解決人的生存問題,還能夠解決人的生活問題。照著這樣的規劃方向,未來的城市也更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