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廊坊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經過審議,同意廊坊市人民政府《關于優選綠化樹種調整樹種結構提升綠化品質的議案》。會議充分肯定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在植樹造林和園林綠化方面所做的工作。
會議指出,近年來,全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和園林綠化工作,全市綠化水平逐年提高,總體綠量顯著增加,對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廊坊已經過了“見綠就行,是樹就栽”的綠化階段,目前又確實存在城鄉綠化發展不平衡,綠化植物品種較為單一,植物結構不盡合理,單層平面配置,季相變化特點不夠突出,景觀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進一步優選綠化植物,提升綠化品質,充分發揮綠化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已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故特作如下決議:
一、堅持思想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綠色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的重要思想武器。貫徹落實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市有關會議精神,珍惜和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對標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及臨空經濟區、雄安新區,優選綠化植物,提升綠化品質,構建品種多、結構優、景觀美、效益高、功能強的良好生態系統,打造區域綠色明珠。
二、注重整體效果,準確把握優選原則
優選綠化植物要突出本土特色,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促進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自我修復。一要堅持鄉土主導。鄉土植物是千百年大自然的選擇,要以鄉土植物為主體,因地制宜,按照適地適樹、適地適花、適地適草的原則,選用優良品種(系),鞏固保護好鄉土植物資源,秉承科學種植和生態理念,不盲目求新、求大、求洋。二要堅持長壽結合。長壽綠化植物是城市的名片,速生樹種和慢生樹種應結合配置,加大慢生樹種的比例,突出長壽樹種的應用,在市、縣(市、區)建成區、重要廊道(高速、高鐵、國省干道、主要河流)、重點部位(重要交節點、城鎮出入口、環城林、郊野公園等)增植長壽樹種。三要堅持多樣共生。綠化植物配置既要考慮景觀和生態效益,四季有綠、四季有景,又要保障宜林、宜花、宜草動物取食棲息,形成“樹養鳥、鳥護樹、人觀景”的動植物互相依存、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四要堅持抗逆特性。選擇耐干旱、耐貧瘠、耐寒、抗污染、抗病蟲的綠化植物。注重樹木與花草不同品種的選用與配置,避免綠化植物單一造成生態系統脆弱、病蟲害集中暴發。全市地上水、地下水資源均為缺乏,要吸取經驗教訓,既不宜先期栽植高耗水綠化植物,也不宜栽植后期生長對地下水有強烈需求的植物,以免造成大面積的行道樹、成片林、景觀林的枯枝死亡。五要堅持景觀效果。植物選擇要重視環境美觀美化,兼顧不同審美角度,喬、灌、草結合,常綠、落葉結合,不同花期、不同色彩結合,觀花、觀葉、觀果等不同類型合理搭配,多層、多彩、多樹種、高品質。六要堅持多效合一。突出生態價值,把綠化植物選用、配置與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緊密結合。通過發揮綠化植物的環保和經濟效果,推進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
三、推進優化結構,精準提升綠化品質
(一)推進綠化植物優選和結構優化。圍繞多層、多彩、異齡、復合、高效的近自然、多功能標準,有效推進綠化品質提升。一要采取政府引導、科學規劃、分類施策、循序漸進的辦法,選取并推廣綜合性狀表現突出的綠化植物,穩妥推進品種的更新和結構優化。二要從解決綠化植物品種單一、生態景觀單調問題入手,注重闊葉與針葉、綠葉(枝)與彩葉(枝)、有花與無花、喬木與灌木、樹木與花草等植物的選用與配置,不同區域、不同部位形成特色林地、綠化景觀,提升城鄉綠化品質。
(二)推廣“市樹、市花”的種植。“市樹、市花”是城市地域特點和人文特色的象征,同時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體現。2017年8月17日,廊坊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批準廊坊市人民政府“市樹、市花”議案,決定國槐為市樹,月季為市花。推廣“市樹、市花”的種植對促進廊坊市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一要加強宣傳,提高公眾對“市樹、市花”的認知度,突出“市樹、市花”在綠化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形成推廣“市樹、市花”種植的社會氛圍。二要加強規劃設計和技術指導,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加大“市樹、市花”種植比例和數量,讓“市樹、市花”成為廊坊市綠化的靚麗風景。
(三)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古樹名木承載著人文故事,寄托著鄉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一要普查建立檔案。對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進行普查鑒定,逐樹建檔,科學設置古樹名木保護設施和保護標牌,適時對古樹名木保護立法。二要加強養護管理。制定養護方案、病蟲害防治(防范)和長勢衰弱救助的措施,建立責任落實和檢查指導機制。三要落實保護責任。廊坊建市時間短,市區古樹名木稀缺,是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的明顯缺陷。要特別珍惜和保護有一定年份的樹木,確因規劃和建設需要改造的,應盡力通過移植的方式,避免砍伐,為子孫后代留下百年大樹、千年古樹。
(四)科學引種、馴化培育新品種。引種、馴化是豐富綠化植物物種資源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喬、灌、草”多層復合生態體系的有效手段。一要加強科學研究。推廣綠化新技術新成果,支持植物新品種的成果轉化,鼓勵新品種選育和生產經營相結合。二要培育優良鄉土植物。選育、引進適應本市自然環境、節水耐旱、對人體無害及兼顧冬季綠化美化效果的植物品種,優化植物結構和配置。三要制定科學推廣計劃。外來植物引種須先進行可行性研究,小面積引種成功后再逐步推廣。加強對引進綠化植物的檢驗檢疫,國家明令禁止的嚴禁引入,一經發現立即清除,防止有害植物侵入造成生態災害。
四、建立長效機制,全力推動創新發展
一要堅持規劃先行。市、縣(市、區)政府要積極構建城鄉一體的綠化規劃體系,突出綠化規劃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本轄區內的綠化工作。二要強化分工協作。市、縣(市、區)林業、園林、規劃、交通運輸、水務等相關部門既要各負其責,又要密切協作,切實履行好城鎮、鄉村綠化規劃、建設、保護、管理、監督等職能。三要加大政策扶持。充分發揮政府主體作用,加大綠化建設和養護管理資金預算保障力度,多渠道籌集資金保障綠化需要,并結合實際制定相關政策,科學、穩妥、有序推進綠化植物優選。四要嚴格管護機制。綠化工程投資大,后期維護成本高,在綠化植物優選工作中,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完善規劃設計、實施和后期管護維護機制。不得通過行政命令隨意引種、盲目更替綠化植物。五要加強科普宣傳。在城市公園、游園、主次干道等活動集中區域對綠化植物掛牌說明,介紹名稱、屬種、主要生活習性及用途,增強環保意識。六要創新綠化模式。關注行業動態,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設計團隊的學習交流,應用新技術新理念,培育引種新品種,打造新藝術,科學提高綠化品質和水平。
會議要求,全市各級機關和社會各界要認真貫徹執行本次會議決議。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加快推進城鄉綠化工作,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為新時代加快建設經濟強市、美麗廊坊作出更大貢獻。
會議指出,近年來,全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策部署,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和園林綠化工作,全市綠化水平逐年提高,總體綠量顯著增加,對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廊坊已經過了“見綠就行,是樹就栽”的綠化階段,目前又確實存在城鄉綠化發展不平衡,綠化植物品種較為單一,植物結構不盡合理,單層平面配置,季相變化特點不夠突出,景觀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進一步優選綠化植物,提升綠化品質,充分發揮綠化生態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已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的迫切需求。故特作如下決議:
一、堅持思想引領,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綠色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的重要思想武器。貫徹落實全國、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和市有關會議精神,珍惜和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對標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及臨空經濟區、雄安新區,優選綠化植物,提升綠化品質,構建品種多、結構優、景觀美、效益高、功能強的良好生態系統,打造區域綠色明珠。
二、注重整體效果,準確把握優選原則
優選綠化植物要突出本土特色,注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促進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自我修復。一要堅持鄉土主導。鄉土植物是千百年大自然的選擇,要以鄉土植物為主體,因地制宜,按照適地適樹、適地適花、適地適草的原則,選用優良品種(系),鞏固保護好鄉土植物資源,秉承科學種植和生態理念,不盲目求新、求大、求洋。二要堅持長壽結合。長壽綠化植物是城市的名片,速生樹種和慢生樹種應結合配置,加大慢生樹種的比例,突出長壽樹種的應用,在市、縣(市、區)建成區、重要廊道(高速、高鐵、國省干道、主要河流)、重點部位(重要交節點、城鎮出入口、環城林、郊野公園等)增植長壽樹種。三要堅持多樣共生。綠化植物配置既要考慮景觀和生態效益,四季有綠、四季有景,又要保障宜林、宜花、宜草動物取食棲息,形成“樹養鳥、鳥護樹、人觀景”的動植物互相依存、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四要堅持抗逆特性。選擇耐干旱、耐貧瘠、耐寒、抗污染、抗病蟲的綠化植物。注重樹木與花草不同品種的選用與配置,避免綠化植物單一造成生態系統脆弱、病蟲害集中暴發。全市地上水、地下水資源均為缺乏,要吸取經驗教訓,既不宜先期栽植高耗水綠化植物,也不宜栽植后期生長對地下水有強烈需求的植物,以免造成大面積的行道樹、成片林、景觀林的枯枝死亡。五要堅持景觀效果。植物選擇要重視環境美觀美化,兼顧不同審美角度,喬、灌、草結合,常綠、落葉結合,不同花期、不同色彩結合,觀花、觀葉、觀果等不同類型合理搭配,多層、多彩、多樹種、高品質。六要堅持多效合一。突出生態價值,把綠化植物選用、配置與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緊密結合。通過發揮綠化植物的環保和經濟效果,推進生態建設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
三、推進優化結構,精準提升綠化品質
(一)推進綠化植物優選和結構優化。圍繞多層、多彩、異齡、復合、高效的近自然、多功能標準,有效推進綠化品質提升。一要采取政府引導、科學規劃、分類施策、循序漸進的辦法,選取并推廣綜合性狀表現突出的綠化植物,穩妥推進品種的更新和結構優化。二要從解決綠化植物品種單一、生態景觀單調問題入手,注重闊葉與針葉、綠葉(枝)與彩葉(枝)、有花與無花、喬木與灌木、樹木與花草等植物的選用與配置,不同區域、不同部位形成特色林地、綠化景觀,提升城鄉綠化品質。
(二)推廣“市樹、市花”的種植。“市樹、市花”是城市地域特點和人文特色的象征,同時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重要體現。2017年8月17日,廊坊市第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批準廊坊市人民政府“市樹、市花”議案,決定國槐為市樹,月季為市花。推廣“市樹、市花”的種植對促進廊坊市改善生態和人居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和知名度,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一要加強宣傳,提高公眾對“市樹、市花”的認知度,突出“市樹、市花”在綠化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形成推廣“市樹、市花”種植的社會氛圍。二要加強規劃設計和技術指導,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方案,加大“市樹、市花”種植比例和數量,讓“市樹、市花”成為廊坊市綠化的靚麗風景。
(三)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古樹名木承載著人文故事,寄托著鄉愁,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一要普查建立檔案。對古樹名木及后續資源進行普查鑒定,逐樹建檔,科學設置古樹名木保護設施和保護標牌,適時對古樹名木保護立法。二要加強養護管理。制定養護方案、病蟲害防治(防范)和長勢衰弱救助的措施,建立責任落實和檢查指導機制。三要落實保護責任。廊坊建市時間短,市區古樹名木稀缺,是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的明顯缺陷。要特別珍惜和保護有一定年份的樹木,確因規劃和建設需要改造的,應盡力通過移植的方式,避免砍伐,為子孫后代留下百年大樹、千年古樹。
(四)科學引種、馴化培育新品種。引種、馴化是豐富綠化植物物種資源的重要途徑,也是建立“喬、灌、草”多層復合生態體系的有效手段。一要加強科學研究。推廣綠化新技術新成果,支持植物新品種的成果轉化,鼓勵新品種選育和生產經營相結合。二要培育優良鄉土植物。選育、引進適應本市自然環境、節水耐旱、對人體無害及兼顧冬季綠化美化效果的植物品種,優化植物結構和配置。三要制定科學推廣計劃。外來植物引種須先進行可行性研究,小面積引種成功后再逐步推廣。加強對引進綠化植物的檢驗檢疫,國家明令禁止的嚴禁引入,一經發現立即清除,防止有害植物侵入造成生態災害。
四、建立長效機制,全力推動創新發展
一要堅持規劃先行。市、縣(市、區)政府要積極構建城鄉一體的綠化規劃體系,突出綠化規劃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做好本轄區內的綠化工作。二要強化分工協作。市、縣(市、區)林業、園林、規劃、交通運輸、水務等相關部門既要各負其責,又要密切協作,切實履行好城鎮、鄉村綠化規劃、建設、保護、管理、監督等職能。三要加大政策扶持。充分發揮政府主體作用,加大綠化建設和養護管理資金預算保障力度,多渠道籌集資金保障綠化需要,并結合實際制定相關政策,科學、穩妥、有序推進綠化植物優選。四要嚴格管護機制。綠化工程投資大,后期維護成本高,在綠化植物優選工作中,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完善規劃設計、實施和后期管護維護機制。不得通過行政命令隨意引種、盲目更替綠化植物。五要加強科普宣傳。在城市公園、游園、主次干道等活動集中區域對綠化植物掛牌說明,介紹名稱、屬種、主要生活習性及用途,增強環保意識。六要創新綠化模式。關注行業動態,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設計團隊的學習交流,應用新技術新理念,培育引種新品種,打造新藝術,科學提高綠化品質和水平。
會議要求,全市各級機關和社會各界要認真貫徹執行本次會議決議。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科學規劃,精心設計,加快推進城鄉綠化工作,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為新時代加快建設經濟強市、美麗廊坊作出更大貢獻。